您现在的位置:中考长沙站 > 热点专题 > 家长头条 > 正文
来源:中考网整理 作者:中考网编辑 2017-10-10 10:49:53
在我们身边,甚至是本论坛,明显地感觉到聚集着一批削尖脑袋想孩子挤进名校的家长们。有时候想想,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,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累呢?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,一不小心我们还是成为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家长模样,感慨、感叹之际,还是要被现实压倒。
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?非要这么削尖脑袋挤进去,家长孩子不累吗?
一来,社会风气如此。
当我们周围所有人都如此“野心勃勃”、“发奋图强”,独你一个带着孩子淡泊宁静,不是不可以,只是你和孩子都会面对很多压力。比如,同龄的其他孩子不止英语连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都掌握了,你的孩子英语还说不溜,那你的孩子会不会被其他孩子嘲笑?
比如,其他孩子钢琴小提琴吉他萨克斯样样拿手,你的孩子只会哼儿歌,他/她跟其他小朋友相处时会不会自卑?比如,其他孩子一起玩击剑一起打冰球一起玩高尔夫,你的孩子不会,那怎么跟其他孩子玩怎么融入同龄人的圈子?当这些情况发生时,你当如何自处?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“追风”?同样的,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让小孩培优也是如此,只为了让他不比别人差。
二来,名校联系着阶级。
进入一所名校,意味着加入了一所名校的人脉网和资源网。所有学校都很热衷于联络校友举办各种校友活动,在名校的校友会里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各种更有利的人脉资源,在普通学校的校友会里则相对困难。
我曾今去了一场学校的“青铜会”,电视台也去了,并且学校校友会的名誉主席也去了,同时他也是天使投资人之一,当遇到了两个感觉都不错的项目时,他选择了本校“小校友”的项目,同理,现在大学的招聘会,若是公司的上层出自该校,同样会对校友“相对好感“,这是人之常情。
站在绝对上等阶级的人,大多自身出身名校系列,人脉资源一应俱全,他们的后代很顺理成章地可以进入名校、进入这个阶级网,继承父辈的资源。对一些白手起家的中产阶级人来说,不努力这一把,后代的阶级就一滑到底。
比如,大儿子进了某名校,稳了,小女儿很大概率也能进了,一儿一女都能接触到最好的资源了,将来孙辈曾孙辈也能被这“祖传名校入学资源”庇荫了,后代可以安安稳稳继续在中产阶级混了。
万一,孩子进不了名校,得到的教育资源没那么好,人脉资源更是差了一大截。去年,本科的实际录取率是49%,也就是有超过一半的高中生是被本科的门槛拒之门外,重点率虽没有数据,但是可想而知,是很低的。然而名高的数据呢?长沙至少六七所名高的一本录取率是90%以上,俗话说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这样的现象在初中就是如此。
当下,属于中产阶级的一代,凭借努力与运气,幸运地与低层划了一根界线,但是却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在庇荫之下。在手停口停的势利社会中,唯有从孩子生下来,就吹响名校冲锋号。冲破一个个关卡,幼小,小初,初高,大学,最后从名校晋升为中产,保持住父辈的胜利果实。如果再加一定运气,能上升到高层,那就是一场胜利完美的阶级晋升之路。这条路径加重了中产对教育的焦虑,但同时又抹平中层对未来的焦虑,在加重与抹平中交错而行。
要对抗一个社会很难
要改变一个社会更难
所以,大部分人选择顺应这个社会
一部分人选择离开这个社会,比如移民
然而到了海外,华人聚居区很快就变成了翻版的国内
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把头埋在沙坑里,避开这个问题
痛恨这种“残忍地压榨子女”的教育方式的人,找不到新路,于是有人追逐着“私塾”教育,更有人干脆选择丁克。然而,这样的两种选择,其实也只是逃避而已。
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时候,我们也就只能削尖脑袋挤进去。
2018年 | 等级分数区间 | 第一批 | 第二批 | 第三批 | 指标生控制线 |
2017年 | 等级分数区间 | 第一批 | 第二批 | 第三批 | 指标生控制线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